青藏科考

冻融过程考察之科考新篇章

文章来源 :
2020-08-04 18:25
分享 :


冻融过程科考新章丨晓行夜宿,一往无前

《高原行途~科考新章》

庚子风波里,科考新章篇。

西北天之极,青藏山之巅。

起伏接碧落,连绵渡青烟。

冬封千里雪,春开万流源。

同行十八骑,挥洒无垢天。

朝出西宁城,夜宿黄河源。

披山月朗朗,融冻水涓涓。

幽谷藏机语,深壤泻暗泉。

从师学问道,躬行踏七千。

不改初心志,往复又经年。

烈烈长风起,匆匆月上弦。

铁血铸军魂,高寒炼心坚。

1.jpg

图1. 2020科考第一站-海拔3430m河卡镇附近的热融滑塌考察点

2020年8月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教授带队的冻融过程与土壤质量变化分队从西宁出发,再次踏上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正式开启了2020年度科学考察任务(以下简称科考)。此次科考队全部由北京师范大学的18位老师和同学组成,其中包括去年也参加了冻融考察的“老将”,同时也不乏刚从各高校毕业加入我们科考队的新生力量!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冻融作用最集中和最敏感的区域,它拥有着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冻土区。除了高海拔、面积广外,还具有冻土温度高、对气候响应敏感等特点。热融滑塌是冻融过程影响下的一种典型地貌单元。因此,本年度第一站便考察热融滑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经过6 h的车程,队员们来到了海拔3430m,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县境东北部的河卡镇,重点考察附近的热融滑塌。热融滑塌又称溯源融流滑坡。该现象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斜坡下的地下冰暴露于大气中,在融化季节暴露的冰层融化,上覆活动层失去支撑而向下塌落,热融滑塌塌落的物质呈流塑状态,顺坡向下蠕动并掩盖暴露的冰层,从而使新的冰层继续露出,由坡脚向坡顶发展,这种现象称为热融滑塌。由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影响,热融滑塌在全球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景观格局。

2.jpg

图2.河卡镇附近发育的热融滑塌

依据热融滑塌发生过程中的地表形态及坡度特征,可将热融滑塌分为四个区域:

(1)原始对照区:该区域保持原有的景观特征,未发生热融滑塌;

(2)后缘坎壁区:该部分在滑塌发生区坡度最大,土体有较为明显的横向裂缝,并表现出阶梯状塌陷地貌;

(3)泥流缓坡区:该部分在滑塌发生区坡度较缓,地貌上呈现出褶皱表面,速率上表现出缓慢蠕动下滑;

(4)坡底:坡底是滑塌发生物质的堆积区:坡底坡度接近甚至出现逆坡,泥流在此堆积呈叠瓦状地形。

经过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河卡镇附近的热融滑塌,区域特征明显,发育已经趋向成熟。上覆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冻土温度高,因此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该地区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对气候的响应将更加敏感,土壤质量的变化也更为显著。

此外,我们还发现:阴阳坡导致的水热再分配现象;会造成热融滑塌发育程度的差异,这一差异往往反映在宏观的地貌单元上。并且在青藏高原地区,放牧导致的地下冰暴露对于热融滑塌的促进作用,值得深入思考与进一步研究。

3.jpg

在李小雁老师的带领下,科考队员向热融滑塌坡顶进军

4.jpg

牦牛在考察点附近悠然吃草

5.jpg

科考队员正在考察热融滑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