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于2022年4月28日全面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联合西藏登山队,组织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变化、地球动力学勘测等5支科考分队的16个科考小组共270余名科考队员参与了此次活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的世界纪录:在海拔8830米成功架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建成了梯度联网的巅峰站,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成为地球之巅科学灯塔;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了珠峰顶部的冰雪厚度并获得连续冰雪厚度剖面准确数据;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间隔100米样品支撑的珠峰顶部冰雪样品;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先进仪器首次获得珠峰地区地面到上空39公里的臭氧浓度及温度、湿度、风速与风向的垂直变化;首次利用直升机观测拉萨-珠峰地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创造了浮空艇环境观测的9032米最高海拔世界纪录。“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是人类在珠峰地区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次壮举。

“巅峰使命”特殊使者——德庆欧珠 时隔10年即将再次登顶

站在地球之巅,是全世界登山爱好者的梦想,也是科学家们的梦想。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中,有这么一位既是登山者又是科考者的特殊使者,作为高海拔科考队队长,他将带着13名科考登山队员,在峰顶完成测量冰厚、架设自动气象站等系列科考活动,这是“巅峰使命”中最具挑战性的科考项目,如果成功,将创造多项世界纪录。这位使者,就是34岁的德庆欧珠。

在珠峰大本营,参与“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14名登顶科考队员,再次演练,距离5月4日到6日的登顶窗口期,不到10天。


峰顶的每一秒都意味着生与死的考验!尽管14名队员都有登顶珠峰的经历,从今年3月9日,他们就日复一日地开始训练。


1.png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我们已经从拉萨一直到大本营,反正每个营地都在练,但最主要的是顶上。一个是顶上气温会低,第二个体力各方面可能会面临挑战。


光自己团队练习不行,还得与参与峰顶三项科考任务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团队一起打磨。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在海拔8000米左右,零下20~30℃工作的话,我们在底下如果是用20分钟的话,顶上可能要用40分钟左右,所以这个肯定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困难。


2.png



即便是不断练习,挑战依然存在。练习了一个月,在拉萨搭建同样一个自动气象站需要27分钟,到了珠峰大本营时间还差不多,但是到了海拔7790米就变成了42分钟,到了8300米变成了70多分钟。


仰望珠峰,是德庆欧珠的生活,也是习惯。他的家乡就在珠峰脚下、日喀则定日县扎西宗乡。2004年德庆欧珠进入西藏登山学校,2006年18岁的他第一次登顶珠峰。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其实怎么说呢,因为我小时候上小学一直在珠峰脚下的一个乡镇里面,所以那时候经常路过这种登山爱好者,然后一看到他们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从内心里面就特别羡慕向往。


3.png



两年后,德庆欧珠入选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登山队,参加火炬组。之后,他就读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对科考也有了新的认识。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登山跟科考,我觉得从某种精神上来讲的话基本上都差不多,但是现在的科考已经达到了登山的高度。从科考的学术角度,科考人员的登山技术可能会要求更高。


4.png



之后,德庆欧珠的眼界和脚步更远。2016年和2017年,他参加中国地质大学的“7+2”登山科考活动,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成为登顶过三极的科考登山队员。


这一次,时隔10年,他即将再次登顶珠峰,并且担任科考登山队长,参与气象站搭建等科考任务,这是全新的使命也是全新的挑战。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今年是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大科考任务,所以我们作为登山运动员能够投入到国家的重大科考项目中,这对于我们登山队员来说是一种无比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从世界科学的这种角度来讲,应该是世界之最。


5.png



每人背负10公斤的科学仪器和个人补给去登顶,且必须要在1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所有的科考任务,这是全新的挑战!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一旦风特别大的话,那就很危险,对所有队员的这种手脚的冻伤各方面还是比较危险。


6.png



因为一次冻伤,一直到现在,德庆欧珠的手指尖还是很硬,并且是没有指纹的。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组长 德庆欧珠:不是冒险,是探险。因为每一次登山我们会进行准备,进行策划,我们主要是探险,探索科学的未来。


(总台记者 陈琴 罗布 陶源 李旭 强久 杨潇 拉姆)



来源地址: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item_id=11986720197250356001&track_id=51301AC1-317D-45CA-910E-24072621806D_67292912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