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

墨脱行记—风雨中紧抱信念,迎来光辉岁月

文章来源 :
2020-03-27 17:39
分享 :

写在前面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以地势险峻闻名于世;该区较大的高差发育了中国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同时是印度水汽进入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发育中心。为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南部水汽通道沿线的垂直气候观测体系,2019年10月,中科院墨脱中心工作人员由林芝出发,在原有气象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了6套自动气象站;至此,包含17套气象站(9个全要素基本站、4个常规要素气象站和4个森林小气候观测站)的墨脱垂直观测体系基本建成,可为该区大气、生态、水文、地质等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与青藏高原有过数次亲密接触,也自认对高原有一些“了解”的我,作为参与者之一亲历了气象站的架设过程,体验了此地的风土人情。墨脱之行短短十余天,颠覆了我对西藏已有的认识;如今回望,除了“丰富多彩”,还有“惊心动魄”,下文仅从凡夫俗子之角记录心路历程,引用一句歌词总结:一路经过彷徨和挣扎,风雨中抱紧信念,终迎来光辉岁月。


蓄势待发,信心满满

10.11号,林芝的艳阳高照和所有工作者的心情一样爽朗,在林芝简单的“誓师大会”之后,此行共汇集了8名科考队员,包括任务三专题2张林研究员,特聘研究员纪明波,科研骨干张继峰、郭晓玉,墨脱站观测主管赵旺林,西藏农牧学院学生洛桑,及两名司机师傅。大家整理行装、蓄势待发,每个人都信心十足,途经中科院藏东南站,赶往波密准备24K嘎隆拉山4200m和3800m的气象站架设工作。


林芝的蓝天白云(a/b摄于西藏农牧学院旁餐厅;c中科院藏东南站)


初战受挫

此次野外工作的最大拦路虎为位于嘎隆拉山4200m左右和3800m左右的气象站架设工作。嘎隆拉山上的道路已废弃多年,人迹罕至,道路狭窄至仅可勉强容一辆车通过;道路悬挂于陡峭的山崖,一侧是绝壁,一侧为悬崖,稍有不慎,便会坠落山崖。

10.12日先头部队进入嘎隆拉山探路,清理部分路面,队员都出现高原反应,头疼,撤回波密驻地,准备次日找3名藏族同胞帮忙,继续清理。

10.13日,一进嘎隆拉。初次到达嘎隆拉山,路况比传说中更差,有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凉之感。常年无人通过的山路被一个个巨大的滚石截断,清理难度很大。这一天,大家主要充当筑路工人的角色,齐心协力清理滚石(笑哭),行迹缓慢上移至嘎隆拉山口,并于天黑前初步完成了4150m自动气象站的架设任务。


一进嘎隆拉:清理碎石


10.14日,二进嘎隆拉。天气状况:雨、雪、冰雹轮番上演,能见度不足5m。嘎隆拉山口至3800m处更大更密集的滚石,恶劣的天气、低温及路况令人绝望。持续处于-10°C的低温室外环境,每个人手脚被冻得没了知觉。在简单进行了嘎隆拉天池4150m气象站维护之后,一如既往地充当修路工人,清理碎石,龟速前进;至下午五点钟,天气依然恶劣且有加剧趋势,道路只开辟到4000m海拔点附近,距离3800m待架设点尚有200m高差,距离最近的巨大石块,全员出动也没撬动分毫。大家都默不作声,自早饭后滴水未进而饥寒交迫,体能过度消耗而瑟瑟发抖。这么差的能见度和天气,再迟一分钟下山都有生命危险。

这时,带队张林老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同赵旺林徒步至3800m处寻找气象站架设点,后步行下山至嘎隆拉隧道洞口,其他人员随车原路返回。此次冒险徒步主要为了探明通往此架设点的道路情况,因为通往此架设站点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北坡出发,翻越嘎隆拉山,下行至架设点,此路需要翻越嘎隆拉山,此时北坡道路已有积雪,比较危险;一条是从南坡出发,上行至架设点,此路需要扛着仪器爬山、难度很大。当时云雾弥漫,完全看不清南坡道路情况。张老师当机立断,亲自探路,从天池沿废弃的老公路步行至南坡隧道口,终于摸清了2条路况,最后确定了从北坡搬仪器上去、从南坡下撤的方案。据他们说,当时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超过5m,完全看不清周围情况,一路上遇到多处落石痕迹、多处小瀑布,潜在危险不断,其中有5公里左右,他们2人走散了,网络信号时有时无,幸运的是老路的痕迹隐约可见,岔路并不多,多年的考察经历,使他们师徒2人早已形成默契,2人都沿着老路向南下行,最终都平安抵达目的地,圆满完成任务。

返程途中雪越下越大,大概在嘲笑我们的溃不成军。

“雾这么大,能见度太差,一定注意安全!”

“这不是雾,我们是走在云里。”

嘎隆拉,后会无期。我在心里说。

多变的天气,健忘的我们,回到驻地大家又积极商讨上山策略,期待早日攻下山头(笑哭)。


二进嘎隆拉:云中穿行


愈挫愈勇

10.15日,三进嘎隆拉。成功需“天时地利人和”,张老师决定调整战略,选一好天气再战。15日早上(好天气这么快就来了-笑哭),嘎隆拉山下的喇嘛给我们发微信:“山上就下了一点点雪”;全员满怀期待地从波密驻地赶到嘎隆拉山,看到整个山体白茫茫一片(昨日远观只山顶有雪),这大概是汉藏文化关于“一点点”的一点差异(笑哭)。我们决定改日再来。这时,经验丰富的藏族同胞说:山下有雪山上未必雪大,山这边下雪那侧未必下雪,建议上山。纪明波老师和张林老师考虑到,进入10月,气温逐渐降低,后期天气只会更恶劣,3800m的气象站,今天恐怕是今年的最后一次机会,抓不住就要等到明年,于是毅然决定带队上山。

上山路上的雪比昨日厚了不止一倍,且有冻结迹象,大家预估山后的路况只会更差。若说不怕死那是假的,雪山路上车的每一次滑行和颠簸都让人心提到嗓子眼儿。

“既然来了,那就硬着头皮走吧”。那时的想法。


拨云见日

车颤颤巍巍绕过嘎隆拉山口,应是风雪冰雹、飞沙走石?却是一片晴空万里。刚刚准备为科学“赴死”的模式,立马变为欢呼雀跃。守得云开见月明。来了三趟终于一睹嘎隆拉天池的美貌,大家瞬间满血复活,张林老师号召大家抓住稍纵即逝的好天气,撸起袖子加油干!


1.jpg

雪后的嘎隆拉天池


车至4000m左右无法前行,在藏族同胞的帮助下,我们将气象站肩背手抬至3800m目的地。200m的高差,水平方向约5km山路,大家心情却十分舒畅,“扛着气象站,唱着歌儿”是最贴切的描述。下午三点钟,我们顺利完成了3820m处气象站的架设,天上也飘起了雪花,欧耶,美丽的雪花,庆祝的雪花!!


扛着仪器唱着歌儿


气象站架设完成之后,司机携花甲老者乘车原路返回,我们则步行下山至嘎隆拉隧道口(海拔约3630m)。一路清泉飞瀑,花屏如织,我们欢乐地踩了一路牛粪,难忘的嘎隆拉山徒步,15km路途只嫌太短!


下山途中欢快的小伙伴儿


势如破竹,一路畅通

经过前几日与嘎隆拉山的交涉,士气大振,带队张老师决定乘胜追击,从波密顺流直下墨脱,以每日2-3台气象站的速度,顺利架设了剩余的4台气象站,分别为:3220m全要素基本站,2727m和2087m林内气象站,1810m珠村全要素基本站。

随着海拔下降,地质灾害和低温问题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原始丛林中沼泽遍布,没有道路,更有蚂蟥、毒蛇、毒虫及孟加拉虎、熊、豹等野生动物对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攻下了嘎隆拉,那么,蛇虫、猛虎都是小case。扛着仪器踏着沼泽穿行于原始森林,多么难得的体验!被一点红咬了?不被一点红咬的墨脱之行是不完整的!蚂蟥和蛇?还是很恶心和吓人的,乖乖穿上外星人一样的防护服吧!


1.jpg

蚂蟥防护服


此行架设的气象站(a,4150mb3820mc,3220m示范站;d,2790m气象站维护;e,62K-2727mf,80K-2087mg,1810m珠村气象站)


隐秘的世外桃源

向墨脱行进途中,海拔由4300m+逐步下降至不足1000m,穿过“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墨脱公路,暖湿空气逐步充盈。

墨脱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和、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以及含氧量都跟内地城市相差不大,被称为是“最不西藏的地方”。这里有着原生态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民俗风采,还有莲花生大师、格萨尔王、仓央嘉措等传奇人物留下的永恒印记,是西藏不可多得的天赋宝地。墨脱县城建在雅鲁藏布江边的半山上,周围被茂密的森林围绕,看上去俨然就像一处密林中的世外桃源,因此被称为“隐秘的世外桃源”。


墨脱景观(a/c,墨脱莲花圣地公园,b,果果塘大拐弯;d,在建的中科院墨脱中心)


修修补补

在墨脱准备返程之时,2790m处喇嘛发来被扭成麻花的气象站竖杆照片;“3220m路边示范站有被泥石流冲击的危险,建议围栏加固”,纪老师说;“两个林内气象站还是加上围栏更为稳妥”,张老师说。……。于是,回程路上,找沙子、借石灰、捡石子,一路修修补补,行至波密已是傍晚,远处的雪山熠熠闪耀,时而银色,时而金色,煞是美丽。

4.jpg

静谧的波密县城


后记

在墨脱的十余日,每日两餐,白天在山上攀爬,架设气象站,夜间在住处演练,没有凌晨前休息的,疲惫到沾床便睡。这样的生活较好地治愈了我“宾馆怕生睡不着”的毛病(笑哭),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想家想孩子;在北京锻炼好久仰卧起坐却不见腹肌,几日野外马甲线也若隐若现,完美完成了野外任务,也顺带减了肥(笑哭)。波密行至墨脱,从冷到发僵到热到汗流浃背,真正的一日有四季。如果你想同时享受皑皑白雪、层林尽染、骄阳似火和鸟语花香的视觉盛宴,那么,不要犹豫,来墨脱吧!

成事需“天时地利人和”,墨脱天气复杂多变,地质灾害频发,在“无天时”、“地不利”的复杂状况下,墨脱中心工作人员秉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思想,紧紧拧成一股绳,克服千难万险;特别感谢西藏当地政府、基层工作者及村民对我们此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感谢各族同胞(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献财献力,出谋划策,并最终协助我们完成任务。西藏民风淳朴、山河锦绣,在这里,我也见闻了许多令人泪目的事迹,“舍家弃子”的驻村干部、筑路工人,无数的科研工作者舍生忘死,为建设美丽西藏耗尽一生。能让他们坚守的,除了本职工作,除了崇高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西藏情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抚平了风浪。

西藏是片一旦踏足便无法割舍的圣土,若要全面了解这片圣土,恐需用尽一生。


作者:郭晓玉 赵旺林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