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

白垩纪缅甸琥珀古生物研究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古生物进展

文章来源 :
2020-04-08 18:04
分享 :


2020年4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高原生长与演化任务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团队完成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成果(进展八-并列)名列其中。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本成果的第一资助项目。


琥珀是远古植物的树脂经过长久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由于产生条件和保存环境的限制,琥珀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凤毛麟角,而水生生物化石常常能提供关键的生态环境信息。琥珀菊石的研究表明该琥珀森林位于热带海滨地区,为琥珀埋藏学和白垩纪森林生态环境分析提供了新见解。形态分析表明该菊石是一个幼体标本,归入Puzosia属。该菊石类群的分布时限为白垩纪晚阿尔必期到塞诺曼期(约105至93百万年前),进一步支持了先前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缅甸琥珀的时代处于白垩纪的中期。该时期的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缅甸琥珀中传粉甲虫的研究表明真双子叶植物的虫媒传粉机制已经于1亿年前出现。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为解答达尔文的“讨厌之谜”提供了一个关键证据。



1.jpg

图1:缅甸琥珀中的菊石三维CT重建图



2.jpg

图2:缅甸琥珀中的传粉花蚤和花粉


论文信息:1、YU Tingting, KELLY R., MU Lin, ROSS A., KENNEDY J., BROLY P., XIA Fangyuan, ZHANG Haichun, WANG Bo*, DILCHER D.* (2019) An ammonite trapped in Burmese amber. PNAS, 116: 11345–11350. DOI: 10.1073/pnas.1821292116; 2、BAO Tong, WANG Bo*, LI Jianguo, DILCHER D.* (2019) Pollination of Cretaceous flowers. PNAS, 116: 24707–24711. DOI: 10.1073/pnas.1916186116. (*corresponding authors).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开始学会每年度评选和发布“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十大进展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同时,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展示我国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