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

四大荒原科考——柴达木盆地哺乳动物野外发掘报道

文章来源 :
2021-11-02 21:41
分享 :

01

背景

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西南邻昆仑山,东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雅丹地貌发育,戈壁一望无垠,偶见沙漠,盐湖众多,内有野生动物穿梭,最重要的是富含动植物化石,这深深地吸引着对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有着浓厚兴趣的我们。

早在1931-1932年,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博格 步林带领中瑞考察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可鲁克湖-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统称为柴达木动物群,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1998-2010年,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在该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根据更为详细准确的地层考察和化石发现,将柴达木动物群初步细分为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满怀对远古生命的崇敬,手握更完善的记录资料,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先进的测量工具,王世骐老师带领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近纪哺乳动物课题组的同事们开启了柴达木盆地两湖地区的化石寻找和地层考察之旅,期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到的更宽广的“风景”。 

02

工作

2021年10月9日,刚结束甘肃和政地区野外工作的考察队马不停蹄地赶往德令哈市,这已经是王世骐老师第三次带领车队探访这片以“外星人遗址”著称的神秘土地,这一次会有什么重大发现吗?我们拭目以待……

正式开工之前,王世骐老师给我们每位队员分发了化石处理工具:稀胶(用于固定风化了的残破化石,以免在取出过程中二次损坏)、卷纸(较为脆弱的化石需要小心包裹,以免在带回途中破碎)、胶水(一些能较好拼合的碎片需要当场修复)、自封袋(各种size,分装化石)、安装手机软件奥维互动地图(记录化石采集地点,统一对照),地质锤必不可少。


图片1.jpg

张绍光(摄)

第二天,跃跃欲试的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终于来到了可鲁克湖—托素湖地区西北方向的化石点。

不多久我便有幸偶遇了带前臼齿的鹿下颌,其他同事也陆续发现一些具有可识别特征的化石,为之后化石大丰收埋下了伏笔。

之后五六天几乎都是全员到点下车,然后分散找化石。当然,化石点并不固定,队长带路时而凭经验,时而凭感觉,我们则是信任和新奇。

幸运的是总能时不时发现羊头、羊角、肢骨、牙皮等等,欣喜若狂的我们赶紧叫来修复工程师许泗建和姜亭亭,小心翼翼地打好石膏包,恭恭敬敬地带回车里,等候王老师夸奖。每日结束野外工作后,当晚需整理化石,记录日期、地点、编号、化石种类等并打包好,以便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图片2.jpg

马长寿 李世杰(摄)

领队王世骐老师开始每天念叨着要找个“化石窝“,雇工人定点挖掘,以期获取原生层位的完整化石,这对于之后的研究更为有利。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周左右的搜寻我们找到了一片化石密集的小山坡,一番观察分析之后,就近村庄请了工人,立刻就挖。我们也不闲着,继续漫山搜寻,低头苦找,奇怪的是并不枯燥,大家每天都兴致勃勃,斗志昂扬。

虽然挖掘工作不太顺利,但是我们陆续在地表发现了“不计其数”的羊头、羊角及各类肢骨、椎体、关节骨等,值得一提的是,竟有幸见到具有几乎完整齿列的渭河三趾马头骨化石,赶紧打好石膏带回去。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鱼化石也是数不胜数,有的鱼鳍更是异常肥大,怀疑是否为鸭湖地区发现的伍氏献文鱼。


图片3.jpg

如此丰富的发现,一行人可谓是干劲十足,而领队王世骐老师关心的早已不仅是化石量,这些天他都在观察地层,从化石成果中总结规律,与人讨论进而验证。于是,趁着兴头,王老师带着我们测制剖面,对地层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比。该套地层为上油沙山组,厚约4600米,岩性几乎都为红绿相间的砂岩,夹有多层铁质盖板或泥岩却并不连续,这可能是此次地层对比工作中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多看总能发现规律,我们近看与远观结合,终于分段寻找到了较为合理的标志物,算是得出了满意的结论。

经过17天左右的化石寻找与发掘、地层观察和思考,我们对这一地区的生物地层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托素动物群很可能可以再细分为下中上三个动物群,这对灞河期的哺乳动物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03

 美景及趣事


图片4.jpg

马长寿摄

沿途的美景总能消除每日早起的困意:德令哈市路旁两排壮观的黄色银杏树、可鲁克湖边红黄绿相间的草滩、盘旋嬉戏的黑颈鹤,两头发呆的驴、一轮朝阳洒下,宁静而温柔。


图片5.jpg

马长寿摄

荒漠中,偶尔还能碰上散步的骆驼,一蹦一跳的鹅喉羚和野兔。

图片6.jpg

付娇(摄)

低头找化石随处可见野生动物粪便、脚印及白骨,时常感受大自然的残酷与荒凉。


图片8.jpg

付娇(摄)

德令哈秋季的漫天飞雪也真是醉人。

此次队员中还有两位飞无人机的专业人士,他们一个拍人剪辑野外视频,一个拍山做出更高分辨率的模型,可谓是各司其职,他们还身兼摄影师,为我们拍下了不少“野外证件照“。

野外考察当然离不开司机师傅,他们往往豪迈而有趣,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常常也忍不住在车周围找找化石,让我们鉴定,再跟别人炫耀一番。常年在西北地区开车的他们嘱咐我们买特产时要砍价,对各种美食也是了如指掌,他们酷爱烤肉和一种名叫大窑的饮料,正好合了王老师的胃口,每天吃喝都很尽兴。

图片9.jpg

付娇(摄)

此次野外工作时间相对紧张,不得闲感受德令哈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文化。我倒是忙里偷闲,绕着巴音湖畔散了步,在海子诗歌陈列馆中感受这位诗人的相思之情、借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了解了一些蒙古族的文化生活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气候特征,不虚此行。


图片10.jpg

张绍光摄

王老师也并不是完全的工作狂,有一日走在托素湖边,他也忍不住看看风景拍拍照,明知那块没有化石,带着我们逗留了好一会儿才悻悻地离开。生活中他也不拘小节,没有架子,闲暇时跟大家探讨生活琐事,美食美景,把酒言欢。

不得不说,在海拔2900多米的地方爬山真是有点力不从心,手持对讲机的我们,在没有信号的荒漠中都能叫来车,也是非常惊奇的体验了! 


图片11.jpg

李明刚摄

不过一不小心也会发生陷车或者爆胎的小插曲,此时司机师傅们大显身手,拿出一堆工具,不一会儿,我们又能安心出发。 

04

撤离

2021年10月27日,由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及疫情原因,我们决定撤出德令哈,不过仍有两位队友继续找寻。此前几天,王老师仍然带着我们四处跑点,我兴奋地欣赏着沿途的美景,虽然不是第一次出野外,但是路过沙丘、戈壁、荒漠,总免不了欣喜和感叹一番。虽然有些许劳累,临走却也是不舍,美丽的风光和简单的体力活总是令人开心的,但我知道不久后我们会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神秘土地,探索更多与羊族起源有关的故事。